查看原文
其他

心向科学近四十载:华附科技文化节又开幕,期待两院院士王越教授莅临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第503次图文,今年第167篇内容


华南师大附中第39届科技文化节 今日 隆重开幕

今天下午在本届开幕式上,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来了我国科学届重量级人物两院院士王越教授,为我校师生送来了科学智慧的大餐!

    

[科普时间] 

在一千余名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科学院又是工程院院士,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泰山北斗,不愧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我国迄今仅有34位“两院院士”,截至2016年统计在世仅16人。王越教授是目前为数不太多的两院院士之一。


王越,男,1932年4月生于江苏丹阳,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系。曾任中国兵器工业第206所所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电子学与通信领域的科研工作。提出并建立了我国电子工程对抗系统的理论体系,主持研制出多部高性能的火控雷达。

所在学科信息安全与对抗,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信息系统理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总装预研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1项,2001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4部。

所讲授的课程《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导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版的教材《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被评为国防特色优秀教材,带领的教学团队2008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教学成果《重点理工大学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获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获2009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863计划”国家安全领域专家组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信息类研究生教育委员会主任等社会兼职,现兼任国防科工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2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获得兵器工业勋章奖、光华基金一等奖,1995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获得“全国兵器工业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 ▂



诸位是否非常期待?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介绍本届科技文化节更多精彩的活动项目。

但在此前,请随我们一起来追溯华南师大附中科技文化节的源头,追随我们老一辈附中人开创先河、敢为人先的脚步——



华南师大附中“科技文化节”历史介绍

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这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经过“十年动乱”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大会提出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为了响应全国科学大会的号召,我校开始思考如何在中学教育里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

1979年,香港教育学会与华南师范大学开展交流活动,我校物理科组老师参与了此次交流。在交流活动上,香港的老师演示了一些奇妙而有趣的科技作品,如弹簧圈下楼梯、尺蠖下斜槽(空纸筒内放滚珠模仿尺蠖动作)等。

受此启发,为了更充分展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促进学生课内外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激发学生科技学习兴趣, 我校于1980年在当时的旧实验楼举办了首届科技文化节活动。

左上下:有趣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右上下:水火箭制作、电工小组活动(图by区竞志老师)


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组老师各出奇招,组织同学们一起开发创造,展示了不少奇妙有趣的作品,除了自制教具外,还增加了“毛虫入洞” “隐身鸡”(均为物理科组陈永平等等老师组织创作)、“怒发冲冠”(高压静电发生器)等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兴趣爱好。热气球升空制作表演(图by吴澧旸老师、区竞志老师)


从此,一年一度的文化科技汇萃的活动开始确定下来,并逐年扩大规模、优化项目,此举在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皆可谓敢为人先、开创先河!

在露天游泳馆进行航模表演(图by吴澧旸老师)

为了继续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发扬我校科技文化教育的传统,更好地将华附学子培养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时代新人,学校决定自2019年起将中华传统文化节、英语节一起整合到为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里来。相信我校的科技文化活动发展将更加蓬勃兴盛!



|   历届科技文化节   |

 主要活动及特点 


展示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加强贴近学生生活的科普宣传,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广大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热情,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又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组织开展高端讲坛,邀请名家大师来校演讲,并与师生一起交流。在感受大师风采、体验成功的文化氛围中让学子点燃心智的火种,放飞自己的梦想。曾邀请何镜堂院士、卢永根院士等名家大师到我校为学生们做讲座报告。


由各学科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新颖生动的科技文化节体验活动并向社会开放,开展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科普活动和文化创意活动,让公众特别是学生亲身体验科技和文化的魅力、激发创新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物理学科的“创意60秒”科技制作竞赛与展示和“水火箭”比赛。

刺激的水火箭制作比赛!为增加动力,同学们甚至尝试过使用电流(上图)

(图by吴澧旸老师、区竞志老师)


学校与社会组织协助互动,学科组和学生社团联合组织,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我们多次邀请了广东科学中心和广州市科技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入校为师生提供更多样化的科技文化体验活动,学科组认真组织,学生社团和学生积极参与配合,受众面广。


组织我校学生申报 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丘成桐科学奖比赛等。

讲解科学实验原理,鼓励采用“生生传授”的方法(图by吴澧旸老师)


|   华附校友难忘聚清园的科学活动   |

 科学苗圃 

陆启韶(华附1956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自1997年合校45周年纪念画册)


关于华附科技文化节

你有什么样的难忘记忆呢

欢迎留言

与我们分享


▌文章来源:华南师大附中办公室、教学处

▌文字整理:陈慧华、李芸、黄华林

▌图片来源:如无注明,则来源于教学处

▌特别鸣谢:吴澧旸、叶克明、雷庆强区竞志老师等提供珍贵历史资料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